水乡溆浦,烟雨朦胧,一个八岁便能吟诗作文的孩童,踏着马家村的青石板路,最终跨越科举的挫折,以一番"王者应以天下为家"的政论,征服了新登基的康熙皇帝。
在江苏溧阳别桥镇马家村,有一口特殊的"一龙井",井圈呈方形,外壁刻着明代进士马一龙的书法文辞。几步之遥,两块纵卧的青石上莲花、古桥、龙虎、亭阁浮雕依旧。这里是当年出行的河边码头,也是马世俊离开家乡赴京赶考的起点。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四十四岁的马世俊从这片江南水乡启程。临行前,他在村口的青石码头驻足良久,望着潺潺流水,想起自己多年苦读的艰辛。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屡试不第的秀才,此去将会一举夺得状元及第,成为溧阳历史上唯一的汉族状元。
溧阳自古钟灵毓秀,山水绝佳。天目湖的烟波,南山竹海的翠色,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才辈出,名人荟萃。从春秋时期助伍子胥渡江的史贞女,到唐代的纳言史务滋,再到明代的奇才马一龙,最后至清初的马世俊,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基因。
马家村虽只是别桥镇的一个水乡小村落,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村中的龙井、青石码头、竹叶玛瑙倚门石,无不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据村中老人回忆,鼎盛时期的马家村有五百多户人家,大小公堂五个,村四周还曾建有高大的城墙。每到春日,村中书生常在河边柳树下吟诗作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门七进士"、"叔侄两解元"是马氏家族引以为豪的成就。明清两代,马家村涌现了七位进士,其中包括明代正德六年的马性鲁、嘉靖二十六年的马一龙,以及清顺治十八年的状元马世俊。这一科举奇迹,至今仍在当地传颂。
马世俊,初名世琪,字章民,别号匡庵,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成功,离不开深厚的家学渊源。马氏家族是溧阳著名的名门望族,与"彭马史狄周"五大家族齐名。老一辈人有句顺口溜:"彭马史狄周,吃穿不用愁",道出了这几个家族在当地的显赫地位。
马世俊的父亲马中任曾多次参加科举,可惜屡试不第。这位不得志的读书人,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转而专心教育他们读书习文。每天清晨,马家书房里就会传出朗朗读书声,马中任严格督促儿子们研读经史子集。这种矢志不渝的求学精神,无疑对马世俊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族中的榜样力量也激励着马世俊。马一龙不仅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社会贤达。他辞官回到故里后,开垦荒地,亲自劳作,根据一年四季农事,写出了《农说》一书,成为我国古代农学史上的重要著作。马世俊常听长辈讲述这位先祖的故事,心中充满敬仰。
马世俊自小聪颖,8岁时就能吟诗作文。据传某日家中来客,见院中桃花盛开,便让他以桃花为题作诗。马世俊略加思索,吟道:"春风一夜到人间,万朵桃花笑开颜。不是东君偏爱尔,天生丽质难自弃。"令客人惊叹不已。不久,他便在溧阳县学肄业,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特别喜爱工诗及古文辞,且精书画,尤其爱作八股文及五言排律等科考规定的文体诗文。年轻时,他已被公认为江南名士。
马世俊对科举前景充满信心,誓言"生平不以第二人想"。所以每次参加考试,他对作文都精益求精至极,一意欲拿头名。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年,他应江南乡试,考题"渊渊其渊"。这个出自《中庸》的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让许多考生望而生畏。
马世俊在考场中冥思苦想,一心想写出惊世之作。他从清晨坐到日暮,面前的试卷依然空白。夕阳的余晖透过考棚的缝隙洒在桌案上,他终于提笔,却不是作答,而是在卷末题下一首打油诗:"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这次挫折并没有击垮马世俊,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闭门谢客,将书房命名为"淬剑斋",取"十年磨一剑"之意。在这里,他遍览群书,尤其深入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每当夜深人静,他书房的那盏油灯总是最后熄灭。邻居们常说:"马家的灯火,比月亮还守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马世俊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全国会试。放榜之日,春雨绵绵,他撑伞前去看榜。结果,会试第一名被福建南靖的陈常夏所获,马世俊名列前茅但并非榜首。有人替他惋惜,他却淡然一笑:"得失荣辱,皆是文章。"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随后的殿试。这天,太和殿内庄严肃穆,新登基的康熙皇帝端坐龙椅。马世俊执笔凝神,在试卷上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政见。他提出"王者应以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直言当时存在的满汉偏见问题,主张"捐除满汉成见,万民同视"。这些观点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引起震动。
阅卷官员们对这份试卷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太过直白,恐触怒龙颜;有人则赞叹其见识卓越。最终试卷呈到康熙皇帝面前。年轻的皇帝仔细阅读后,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深为赏识,亲自点马世俊为一甲一名状元。
马世俊初授职翰林院修撰。在这个清贵的职位上,他始终保持读书人的本色。每天清晨,他骑着蹇驴前往翰林院,老仆携着官袍跟随其后,成为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同僚们或乘轿或骑马,唯独他安于清贫。有人笑他寒酸,他作诗回应:"蹇驴踏破六街尘,自笑平生守拙真。不是无钱买骏马,此身原是一闲人。"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马世俊最喜与志同道合的学者切磋学问。他的书房四壁图书,除经史子集外,还收藏了大量书画碑帖。每到休沐日,他常与友人品茗论艺,谈诗作画。他的书画造诣极高,时人誉为"二右"之才,即书法可比王羲之,绘画不输王维。
康熙四年(1665),马世俊担任会试同考官。在阅卷过程中,他特别注重考生的真才实学,不喜浮华文风。有个考生的文章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其他考官都给予高分,唯独马世俊力排众议:"文章如人,贵在真诚。虚浮之词,犹如画脂镂冰。"他选拔人才的标准,始终秉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尽管身在京城,马世俊始终心系家乡。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常问及家乡农事,嘱咐子弟要勤学上进。某年溧阳遭灾,他立即捐出积蓄赈济乡邻。有人不解,认为他生活清贫何必如此,他答道:"吾虽贫,犹有俸禄;乡人贫,则无以为生。"
康熙五年(1666)冬,马世俊感染风寒。病中他仍手不释卷,将未完成的《理学渊源录》书稿放在枕边,时时批注。临终前,他对守在床前的儿子说:"吾生平无长物,唯书数卷、笔数管而已。汝等当以读书立品为要,勿慕荣利。"这番话,道尽了他清贫自守的一生。
马世俊去世后,儿子扶柩南归。当灵船驶入溧阳河道时,两岸早已站满了迎接的乡邻。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状元公的遗物寥寥无几,除几箱书籍和文稿外,别无长物。然而,他的精神遗产却远超物质所量,《匡庵文集》、《理学渊源录》等著作流传后世,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溧阳天目湖状元阁前,马世俊的塑像静静矗立,见证着家乡的变迁。他手持书卷,目光深邃,仿佛仍在思考着"天下为家"的理想。
马家村青石码头上的绳痕深浅依旧,一如他对"王者应以天下为家"政治理念的坚守,穿越三百余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每年科举放榜时节,总有不少溧阳学子来到状元阁,在马世俊塑像前驻足。他们或许也在思索: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该如何继承这位清贫状元的精神遗产——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坚持,以及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