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的“太白酒楼”承载着千年诗韵与侠气,既是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的传奇交汇之地,也是江南文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座楼的故事,交织着盛唐的风骨、文人的豪情与市井的烟火,令人神往。
**诗酒风云:李白与张旭的千古绝唱**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席卷中原,李白怀揣忧国之心,从宣城赴剡中避难,途经溧阳。彼时溧阳酒楼(原名绿阳酒楼)临水而立,正值三月春深,杨花纷飞。李白在此偶遇草圣张旭,两位“大唐顶流”的相遇,成就了一段诗酒传奇。
酒酣耳热之际,李白挥毫写下《猛虎行》,诗中“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将乱世悲愤与个人壮志倾泻而出;张旭则以狂草题诗于楼壁,诗、书双绝辉映,令酒楼声名鹊起,自此更名“太白酒楼”。传说两人痛饮新丰酒,击鼓槌牛,高歌“丈夫相见且为乐”,将家国忧思化作豪迈洒脱,引得吴歌白纻飞梁尘,胡雏玉笛动江天。这场宴别,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乱世中文人风骨的写照。
**楼影沧桑:三迁其址的文脉传承**
太白酒楼的命运与溧阳城变迁紧密相连:
唐代原址位于旧县(今南渡镇西),李白赋诗后成为文人雅集之地。唐天复三年(903年)县城东迁溑城镇,旧楼渐湮没。
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知县徐一经于新城上水关(虹桥畔)重建太白楼,刻《猛虎行》诗碑立于侧;乾隆六年(1741年),知县吴学濂增建楼阁,虽百姓提议改名“吴公楼”,他坚持保留“太白”之名,以彰诗魂。
近代抗战期间,日寇炮火摧毁古楼;1986年,溧阳政府于高静园内重建仿古太白楼,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内塑李白临风把盏像,壁上悬“高登层楼喜见濑溪景色,旷忆千载难会太白风流”楹联,延续千年文脉。
**舌尖风雅:溧阳美食的诗意注脚**
虽无记载太白酒楼的具体菜肴,但溧阳“三黑三白”的饮食文化与之血脉相连:
乌米饭用南烛叶汁染黑的糯米蒸制,软糯香甜,李白诗中“朝登北湖亭”的北湖(今旧县水库)畔,至今仍有乌饭树丛生,民间传此食为李白钟爱。
砂锅鱼头汤以天目湖鳙鱼头煨炖,汤色乳白,鲜醇如诗。李白泛舟濑水时,或曾品尝类似河鲜,留下“振穷溧水湾”的咏叹。
扎肝以猪肠捆扎五花肉、猪肝、笋干,咸香丰腴。这道乡土菜承载着溧阳人“肝胆相照”的性情,恰似李白与张旭的豪迈之交。
**人文余韵:地名与传说的诗性印记**
太白酒楼的影响渗透溧阳肌理:
地名遗痕如李白圩、八字桥等地名,暗藏李白游踪;张旭垂钓的“旭竿垾”至今犹存,传说其钓竿插地成竹,化为翠竹林海。
文化地标方面,清代文人登楼赋诗成风,1928年许闻天等在此创立“溧阳评论社”,以楼为阵地探讨时局,延续李白“心藏风云”的精神。
今日高静园内,太白楼静立如诗。登楼远眺,濑水汤汤,仿佛仍能听见李白“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的长啸。这座楼不仅是建筑,更是江南文魂的容器——盛着盛唐的月光、草书的狂放,以及一碗鱼汤里永不消散的乡愁。
![]()
![]()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