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渚镇北关街22栋楼下的公共停车位,本是缓解居民停车难的民生资源,却被一位不住在这的无赖沦为报废拖拉机与三轮车甚至还有报废冰柜的“永久栖息地”。这几辆布满锈迹、轮胎干瘪的车辆,已在此盘踞至少六年,车身堆满杂物,引擎盖早已失去光泽,成为社区里一道刺眼的“伤疤”。
对住户而言,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侵扰,更是切实的生活困扰。晚归的车主总要兜兜转转寻找空位,明明楼下有“车位”却无法使用;老人买菜归来,推着手推车需绕道而行;孩子们在楼下玩耍时,还得提防被车辆突出的零件磕碰。“公共车位就该大家共用,凭什么成了报废车的专属地?”住户们的抱怨道出了共同的心声。
为解决问题,住户们曾找这些报废车辆的车主协商,得到的答复是我就是不挪走,我就是用来占位置的,无奈又寄望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然而电话那头的回复,却将问题轻描淡写地归结为“公共车位属性特殊”,未给出任何实质性解决方案。无奈之下,大家又联系了城管部门,工作人员上门拍照登记后便没了下文,这一“拍”了之的处理方式,让住户们的期待落了空。
事实上,“僵尸车”占用公共空间并非无解的难题。根据多地治理经验,公安与城管部门本可形成执法合力:交警部门可核查车辆年检、登记信息,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依法拖移;城管部门则能依据市容环境管理条例,对占用公共区域的废弃车辆进行处置。但在该小区,这种联动机制并未有效运转,导致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更令人费解的是,12345热线的“问题导航”功能在此失效,城管部门的执法流程也止于“拍照登记”。这些本应守护民生的渠道,却在六年时间里未能推动问题解决,让公共服务的温度打了折扣。正如多地治理案例所示,只要部门主动跨前一步,通过张贴告知、联合清理等规范流程,“僵尸车”难题完全可以破解。
如今,那几辆废旧车辆仍在原地,默默诉说着居民的无奈。公共车位姓“公”不姓“私”,更不该成为“僵尸车”的“养老院”。希望社渚镇相关部门能真正扛起责任,别让六年的民生痛点再延续下去,让公共资源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
![]()
![]()
![]()
展开